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:海绵城市怎么建
【纯水设备www.xqccs.com】本文由皙全苏州水处理设备网提供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盗用围绕“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”的目标,贵安新区将率先探索建设“全国首个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、全国首个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的国家级示范区、全国首个制定城市开发径流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的国家级示范区”,重点实施封山育林、生态修复、水源保护、水源涵养“四大工程”,将“渗”“滞”“蓄”“净”“用”“排”措施落实到试点项目498个地块内,真正实现“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”,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意义。
据了解,贵安新区“海绵城市”示范区位于新区中心区,项目规划面积19.1平方公里。3年内,新区将围绕公共建筑、房开、湿地公园、综合治理等7大类,实施67个配套项目,并同步建立海绵城市信息化管控平台,实现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。
贵安新区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建设总投资约46.7亿元,资金需求巨大,预计社会资本投入29.7亿元,占比高达63.6%。
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,国际通用术语为“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”,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,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“吸收、存蓄、渗透、净化”径流雨水、补充地下水、调节水循环;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出来并加以利用,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“自然”。
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、泵站等“灰色设施”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,以“快速排除”和“末端集中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。
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。
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
“雨季一来,城市看海”。我国99%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,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,强降雨一来,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。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.3,现在是0.7,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%的水要在地面流淌,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%的雨水白白流失了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“铁壳城市”,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。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、草地、池塘,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,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,导致城市无法“自由呼吸”,产生“热岛效应”。
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,河道就像血管,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、小血管、毛细血管把水排掉。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,都靠人工支架,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?
另外,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,也是更多考虑美观“塞上绿地”,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,好看不中用。
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,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,中国人注重风水,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。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、花岗岩,园林路上铺点碎石、木头,既美观又实用。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,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。
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
海绵城市就要有“海绵体”,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。包括城市河道、城市公园、野草和草坪等。
城市的河道
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“清新健肺功能”的明渠,既是景观,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去旅游开发项目;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,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。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:
一是要保护好,有河道就不要填上,把河道变暗渠。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,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。有问题解决问题,不要把河道变成暗渠。
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,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。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,让它渗透下去。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,不能不让渗透。
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,根据城市清洁程度,隔5-10年清淤一次,保证河道清洁。
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,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,污染了呢?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,是一个管道。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,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。
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,变成死水,城市要建立水系,把河道、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,流动起来。
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厂100%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,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,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,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,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。
七、要建立再生水厂,污水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%可以利用变成中水,用来冲厕所、绿地灌溉。
城市公园
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,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。一个城市光有几个大公园还远远不够,还要有“街心公园”,最近伦敦提出了“口袋公园”计划,伦敦政府资助2000万英镑,在伦敦市内打造100个“口袋公园”。顾名思义“口袋公园”意指比较小的公园,一般是将一些荒废、杂乱的街道角落建筑之间狭小空地进行整理,改造营造小型范围及休闲地,为附近上班人士或居民提供一块清新的绿色公共空间。
建设城市公园,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: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。有绿地、有湖、有休闲之地,多种树,俗话讲“大树底下好乘凉”。硬铺装尽量少,道路不要太宽,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。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,便于收集雨水。
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,应做到凡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,一律拆除,还老百姓一片绿地。
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,规划布局要严控,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“天际线”,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。住宅是静,公园是动,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。
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。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,除原有的公园,再造大公园不可能,“街心公园”、“口袋公园”可以见缝插针,弥补公园的不足。
野草与草坪
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,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,抗逆性、生命力更强大,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,没有必要拔掉。
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,但不节能,一是耗水量大,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,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,浪费了大量水资源,二是养护成本高,人工草坪需要施肥、打药,三是不延年,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,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-4个月的时间,草坪寿命一般在8-10年,但维护不好3-5年就换一次,这也不利于生态,采用野草少了浇水、施肥和打药,减少了人工成本,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,而是从野草中挖掘、培育出抗逆性更强,适合城市用的草种,如“地爬虎”“野牛草”等地被植物。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,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/3。
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,重点区域、重点时段、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,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。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。
其它城市设施和建筑
建设透水广场、透水停车场、透水铺装等,让城市地面“透气”、“透水”,建设雨水花园,下沉成绿地,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,不要用塑胶满铺广场,城市中要多种树,种大树,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,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,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,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,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,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。
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,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,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%以内,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作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,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。
海绵城市中的“灰色设施”
相对于“绿色设施”,城市中的“排水系统”则是“灰色设施”,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,人们总习惯的追问下水道,因为人耳熟能详——“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”。
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,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,减少地面的积水,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,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、调蓄、净化、利用和排放能力,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。说通俗点就是,下大雨的时候吸水、蓄水,防止内涝;天气晴朗成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进去的水“吐”出来加以利用。
灰色设施如何解决,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,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,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,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、通信、广播电视、热力、燃气、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,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“马路拉链”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,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。
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,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:
一是规划问题。规划先行,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的勇气,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、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,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,不落伍,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,我们要洋为中用。
城市新区各类园区,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,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、道路改造、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。
二是加强入廊管理。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,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,这一点非常重要,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,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,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,很多人不知道,上海浦东造好一个很宽、很大的共通沟,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,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,马路照样挖,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,为什么,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——共同沟谁来管?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,各自为政,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,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、改革的层面上,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。
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。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,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.2亿左右。投资很大,要创新投融资模式,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,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-5年时间,使用寿命应在百年,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,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是急功近利,贷款期太短,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,所以政府压力过大。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,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本金问题,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,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“强度投资”。
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,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,“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”,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。
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,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“微水库”方案,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,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,两国国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,也可以在地下水池,平时用于冲洗厕所,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,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,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,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,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,“流走是洪水,拦住是资源”的意识深入人心,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。
建设海绵体城市,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,水是宝贵资源、稀缺资源,把排水变为吸水,重视“绿色设施”和灰色设施的建设,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,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,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,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,水面保持率100%,生态护坡达到50%,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。
他山之石:看看北京怎么做
北京市规划国土委8日首次发布首都海绵城市解读:通州区和延庆区将作为先行示范区,分别结合城市副中心和世园会,建设平原以及山前海绵城市。未来北京将实现“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”。
海绵城市规划格局
山区保护:一屏山区占全市面积62%,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,重点进行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。
山前渗透:五扇山前土壤渗透性好,是北京最主要的地下水补给区,重点建设大型蓄水空间。
蓝绿交融:三环、五水、九楔河湖、绿地是最主要的海绵体,是控制消纳雨水的主要存蓄空间。
城镇减排:一主、一副、多点
建设区是人类活动集中区,对自然环境扰动最大,重点减排并利用蓝绿营造宜居空间。
北京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,2020年城市建成区的20%面积实现70%雨水就地消纳,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80%面积实现70%雨水就地消纳。
建设样本:西郊砂石坑
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是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本。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一块“吸水海绵”,今年汛期,该工程已具备蓄洪能力,能蓄纳约700万立方米雨水,相当于3.5个昆明湖的水量。
西郊砂石坑位于西五环田村山南路北侧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砂石坑停止开采后,这里一度成了倒卸建筑渣土、生活废品的地方。2014年2月,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破土动工。
目前该工程正在等待最后验收。汛期时西郊砂石坑承担着蓄滞西山洪水不让其入城的任务,非汛期则变身为生态公园。该工程非汛期时则为生态公园,总高程近60米的四层环湖步道“簇拥”一汪湖水,四周绿植葱葱、野花成趣。本文由皙全苏州水处理设备网提供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盗用。
- 上一篇:江西3800万支持鄱阳湖周边20个镇建污水处理设施 2016/10/12
- 下一篇:吸附过滤器在油水分离设备中的应用 2012/5/23